最近才从无休止的作业、小组展示、期中考、比赛中抬头喘息片刻,发现新的焦虑套餐已经计上日程了。当我这样抱怨的时候,一位朋友告诉我,知足吧。
她去年九月去了香港升学,算着日子,也应该是快毕业的时候了,她说这一年过得像二十年那样漫长,整个人生被按下了快进键,任由焦虑和孤独填满那些时间的缝隙。
她的朋友圈里充满了香港的纸醉金迷和资本主义幻想,我时常在忙到焦头烂额之际羡艳她的生活,她说她也是的,如此羡慕我。
也许异乡的不适可以简单到对‘keep left’的不习惯,又或是在笑点完全不同的人群里假装大笑,有的人还会因为文化差异遭受白眼。我们也许会放大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但你不可否认它真实存在。
我相信每一个离家在外的人都有同感,会因为没有归属感而觉得自己被排挤。其实,漂泊的孤独远不止这些,在港短短两周,我就习惯了凡事一个人。就连购物完拎着大包小包长途跋涉地回家,都会忍不住冠上“孤单”这两个字,更不要说生病卧床之时,对父母的那种思念和不打扰。我试图带着热情投身大大小小的社交活动中,很快又发现微信里的好友逐渐增多,而能再次约出去的人却很少。来港后两个多月,我觉得能找到一个与之交心畅谈的朋友真是好难,
坦白的说我自己刚到香港的时候,只觉得自己多么没着落,成了一个港漂。于是就想,我要努力啊,房子车子名誉地位……我什么都要啊。要学最能给我带来利益的东西,去做最有利自己的事情。然而,我很快就被自己的功利心理逼到无路可走了,对所学的东西怀疑,对自己没有信心,找不到真正的朋友,找不到让身心平静的乐趣。当时我就是这么典型功利,到现在我都想这样痛骂自己。
一个好朋友兼留学前辈告诉我:香港很繁华,却又很孤独,那里的人很有礼貌,却又很有距离感。我在那里也是自己去超市,自己出去逛街,自己找到微博上的美食,甚至一个人去看电影。最后逐渐适应,习惯了一个人,发现一个人也可以玩的很爽。
怎么说呢,这是长大的必经之路吧。
香港的节奏太快了,学制就一年,但是课程的质量和难度并没有因此下降。去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学习上,因为香港治学比较严谨,比如一本厚厚的英文教材,老师十次课就讲完了,考试范围是却人类已知的所有。我整个人陷在焦虑里,特别怕自己挂科,有时候学到晚上三四点。在财大的时候,会有种被学校保护着的感觉,但是来到这边,没有人会保护你,整个社会环境给我太大的冲击,一度想要紧紧抓住内地的手。当时觉得挺难坚持的,但还好最后都坚持下来了,这一年是值得的。
挺过了那些日子,我就会想要留下来,现在在一家香港券商公司工作。生活就是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适应吧,然后再发现它的好。
每年赴港的同学越来越多,但是香港升学真实情况是什么样?他们毕业后过着怎样的生活?港校毕业生在大陆和在香港就业有何区别?留在香港到底难不难?
很多想要去香港读书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焦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