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一份报告
201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推出了名为“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Admissions”(力挽狂澜:通过大学录取政策来激励学生关心他人和公共利益)的报告。这份报告源自于哈佛大学Richard Weissbourd教授一项长达十来年研究。
他让来自美国各地的1万名中学生排列出什么是对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研究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成就最重要,30%把追逐幸福快乐当作最高理想,仅有20%多一点儿的学生觉得应该把关爱他人列为人生目标。这让Weissbourd教授非常震惊。他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正值美国民权运动最火热的年代,那时的大学生并非只考虑自己群体的利益,而是站在了反对种族隔离和社会不公平的前列。同时在反越战的运动中,大学生更是站了出来。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社会精英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当下这些名校的天之骄子却更多的关注如何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那些关注弱势群体肩负社会责任的学生群体正在渐渐缩小。
录取政策变革
麻省理工学院:
可填写的课外活动从原来的10项减少到现在的4项;
9年级之后才开始的课外活动不允许再添加上去;
文书话题新增“请描述你是如何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的,可以是关于家庭、学校和邻里”。
耶鲁大学:
可填写的课外活动只能有2项;
文书话题新增“回顾一下你曾经为家庭、社区或公共利益做出的贡献”。
然而或许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会有更多美国名校对这次变革进行响应。
120所院校署名
目前哈佛大学的这份报告已经得到超过120所大学和学院署名支持。这些学校既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这些常春藤盟校,也有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这些顶级私校,当然更不乏公立名校的背书。
除了像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这样从课外活动数量上进行硬性限制以外,各所名校的录取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过去很多滥竽充数和不真实的软实力会更容易被识破。
名校会更愿意看到申请者因为兴趣爱好长期沉浸到某项课外活动中,而不是只有一两周的短暂行为;会鼓励学生从细微之处去关爱他人和社区,而不是象征性的行动填充个人经历。更多的责任担当更能打动招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