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要脱欧,这不是第一次。其实早在1975年,英国在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2年后,就曾动过脱欧的念头。当年度关于是否脱欧的民意测验中,68%的人回答yes,其中包括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中左翼的工党,差点因此而分裂。
二战期间,欧洲各国遭受巨大创伤,战争结束10年后,经济上依然举步维艰。法国曾数次向英国提出要求,或者双方合并为一个国家,或者加入英联邦,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国家元首,但最终都被英国拒绝。
为了抱团取暖,1957年,法国找到西德、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在罗马签署协议,成立了如今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他们希望通过经济和贸易合作,建立起统一的大市场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避免互相之间再次开战,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话。
当时美苏之间的对峙,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1963年,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但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认为,英国总是会和美国站在一边,而与欧洲离心离德。戴高乐对身边的人说,欧洲的游戏,只能欧洲人自己玩,不能带着假欧洲人英国玩。
戴高乐去世后,蓬皮杜上任。英国继续申请,终于在1973年加入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是1975年,英国已经在是否退出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一问题上摇摆不定。虽然英国最终留在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内,但是两者之间早已貌合神离。
1984年,英国与欧盟的紧张关系正式浮出水面。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态度强硬地要减少向共同体缴纳的费用预算。当时,英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诸国中算不得富裕的国家,但每年缴纳的费用,却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
因为当时的英国农产品高度依赖欧洲进口,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农产品补贴,占总支出的70%。受到民众激烈批评的撒切尔政府,自然要大大缩减这笔预算。由此引发的矛盾是,英国的产品遭到共同体成员国的抵制,贸易摩擦时时发生。
199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诸国,在荷兰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宣告欧盟成立。欧盟的目标,是要在政治、经济、贸易、外交、国防、公民身份和权利上,整合各个国家的政策,建立自由统一的大市场,并发行单一的货币―――欧元。
从欧盟成立之初,英国就没有打算进入这个统一自由的大市场,所以既没有加入欧元区,也非申根成员国家,并缺席欧盟许多统一行动。撒切尔夫人之后的英国首相约翰·梅杰,秉持的是相同的政策,与欧盟仍然若既若离。
其间,英国和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战,连续不断。如因疯牛病引发的牛肉大战,及后来的巧克力大战、蔬菜及植物油大战等等。在一些贸易战中,虽然欧洲法庭判定欧盟不得拒绝英国产品,但不少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卢森堡,坚持贴上特制的标签,或限制销售。
2007年,“欧洲宪法条约”被否定,成员国不得不签署极负争议的《里斯本条约》,该条约给了欧盟更广泛的权力。时任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没有和其他26国的领袖一起,出席签字仪式及随后的庆祝仪式。英国人认为他没能在谈判中,最大限度地保护英国的利益。
英国与欧盟的分歧,日益扩大。到2013年,英国国内脱欧之声,已越来越成为主流。加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形势持续动荡,移民冲突越演越烈,几乎成为整个欧洲的危机。卡梅伦政府虽然与欧盟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新的谈判,但成效不大。
激烈的争议之中,2016年,英国开始脱欧公投。超过3000万英国人参与了投票,51%的微弱多数主张脱欧。就地区而言,北爱尔兰和苏格兰赞成留在欧盟, 英格兰和威尔士主张脱欧。就这样,英国脱欧进入了倒计时。
400-004-8861